「佛教與心理療癒」第二次學術交流與共創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於10月16日(六)下午,舉行「佛教與心理療癒之理論與實踐」總計畫之第二次學術社群活動,與會者包含校內「佛教系所」與「心理系所」教授,及政治大學李維倫教授、慈濟大學彭榮邦教授、東華大學翁士恆教授等師生,共24人參與。活動在實體與線上的混合方式中熱烈展開。
首先佛教系郭朝順教授,接續第一次對談提及「佛教是否須建立一套病理觀?」的主題開始,分享他初步建構的佛教心理療癒雛形。在佛教的存有觀、自我觀、世界觀的基礎下,建構出自力與他力的療癒之道,自力療癒在說明不同修行方式與療癒的意涵;他力療癒則點出佛教超越世間、神聖性、儀式宗教等獨特的療癒力。郭教授更進一步的指出,佛教療癒可借鏡心理療癒在身體、心理經驗、治療技術和訓練的知識技能,更現代化、完整化的將佛教義理、智慧、修行法門具體落實於世間中,讓更多人在面對受苦時,也能納入佛教療癒的協助。
另一主講人東華大學翁世恆教授,則分享他和慈濟大學彭榮邦教授的共同研究:〈以「非我」為引探究受苦經驗與療癒實踐行動:從現象學取徑〉的文章內容,以及自身在助人工作中面對罕病家屬受苦經驗的觀察與反思。翁教授用現象學的角度說明人類共通受苦經驗的療癒,著重於脫去專家的姿態,回到余德慧教授從法國哲學家列維那斯(Emmanuel Lévinas)以他者為優位的哲學概念吸收轉化的「原初倫理」概念與「人文療癒」理念,實現對受苦者經驗的承接,且在自知無能為力的「不可能」中,理解他人無法言說、難以理解的苦,開放自己、非以專家的關係,給予陪伴、傾聽、回應,然而在看似無能為力、無所作為之際,受苦者卻在此一陪伴中,自行走出超越自己痛苦的道路,進而展開對人類社會更大的貢獻。可看見療癒的實踐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深刻關懷,超越以疾病觀點所進行的病理療癒視角。
對談活動,在郭教授、翁教授的分享中,引發許多議題的討論,其中討論最多的便在於「語言vs.離言」、「受苦經驗能否言說」、「語言失能與離言定慧的差異」、「助人工作者與菩薩行之間的異同與可對話性」等等。討論精彩熱烈,讓在場所有人進入思緒如煙火般迸出,處處可開展可延伸的狀態;此對談並不因結束而結束,更於會後社群的網路群組中,展開新一波討論與提問。
由此可期,後續佛教與心理療癒對談活動的陸續展開,將揭露出更多我們尚未揭露的療癒之路,也將逐步架接二者之間深度對話的橋樑。
第三次社群活動時間訂為11月26日下午,由彭榮邦教授、黃國彰教授報告。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於10月16日(六)下午,舉行「佛教與心理療癒之理論與實踐」總計畫之第二次學術社群活動,與會者包含校內「佛教系所」與「心理系所」教授,及政治大學李維倫教授、慈濟大學彭榮邦教授、東華大學翁士恆教授等師生,共24人參與。活動在實體與線上的混合方式中熱烈展開。
首先佛教系郭朝順教授,接續第一次對談提及「佛教是否須建立一套病理觀?」的主題開始,分享他初步建構的佛教心理療癒雛形。在佛教的存有觀、自我觀、世界觀的基礎下,建構出自力與他力的療癒之道,自力療癒在說明不同修行方式與療癒的意涵;他力療癒則點出佛教超越世間、神聖性、儀式宗教等獨特的療癒力。郭教授更進一步的指出,佛教療癒可借鏡心理療癒在身體、心理經驗、治療技術和訓練的知識技能,更現代化、完整化的將佛教義理、智慧、修行法門具體落實於世間中,讓更多人在面對受苦時,也能納入佛教療癒的協助。
另一主講人東華大學翁世恆教授,則分享他和慈濟大學彭榮邦教授的共同研究:〈以「非我」為引探究受苦經驗與療癒實踐行動:從現象學取徑〉的文章內容,以及自身在助人工作中面對罕病家屬受苦經驗的觀察與反思。翁教授用現象學的角度說明人類共通受苦經驗的療癒,著重於脫去專家的姿態,回到余德慧教授從法國哲學家列維那斯(Emmanuel Lévinas)以他者為優位的哲學概念吸收轉化的「原初倫理」概念與「人文療癒」理念,實現對受苦者經驗的承接,且在自知無能為力的「不可能」中,理解他人無法言說、難以理解的苦,開放自己、非以專家的關係,給予陪伴、傾聽、回應,然而在看似無能為力、無所作為之際,受苦者卻在此一陪伴中,自行走出超越自己痛苦的道路,進而展開對人類社會更大的貢獻。可看見療癒的實踐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深刻關懷,超越以疾病觀點所進行的病理療癒視角。
對談活動,在郭教授、翁教授的分享中,引發許多議題的討論,其中討論最多的便在於「語言vs.離言」、「受苦經驗能否言說」、「語言失能與離言定慧的差異」、「助人工作者與菩薩行之間的異同與可對話性」等等。討論精彩熱烈,讓在場所有人進入思緒如煙火般迸出,處處可開展可延伸的狀態;此對談並不因結束而結束,更於會後社群的網路群組中,展開新一波討論與提問。
由此可期,後續佛教與心理療癒對談活動的陸續展開,將揭露出更多我們尚未揭露的療癒之路,也將逐步架接二者之間深度對話的橋樑。
第三次社群活動時間訂為11月26日下午,由彭榮邦教授、黃國彰教授報告。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郭朝順教授(圖右)報告「佛教心理療癒模型芻論」之二。子計畫主持人、心理學系黃國彰教授(圖左-後)等嘉賓與會。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翁士恆教授報告「受苦所締結的臨床遭逢與返身性探究:以罕見疾病家庭生活經驗為例」。
子計畫主持人、佛教學系曾稚棉教授(圖右)、林欣儀教授(圖左)與會。
線上與會嘉賓:政治大學哲學系李維倫教授、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翁士恆教授、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彭榮邦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陳一標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林緯倫教授。
研究計畫助理旁聽學習。圖左: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王鎧毅。圖右: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李瑩。
第二次學術社群活動於佛光大學雲水軒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