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心理疗癒」第二次学术交流与共创

  • 2021-10-21
  • 佛研中心
「佛教与心理疗癒」第二次学术交流与共创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于1016()下午,举行「佛教与心理疗癒之理论与实践」总计画之第二次学术社群活动,与会者包含校内「佛教系所」与「心理系所」教授,及政治大学李维伦教授、慈济大学彭荣邦教授、东华大学翁士恒教授等师生,共24人参与。活动在实体与线上的混合方式中热烈展开。
 
首先佛教系郭朝顺教授,接续第一次对谈提及「佛教是否须建立一套病理观?」的主题开始,分享他初步建构的佛教心理疗癒雏形。在佛教的存有观、自我观、世界观的基础下,建构出自力与他力的疗癒之道,自力疗癒在说明不同修行方式与疗癒的意涵;他力疗癒则点出佛教超越世间、神圣性、仪式宗教等独特的疗癒力。郭教授更进一步的指出,佛教疗癒可借镜心理疗癒在身体、心理经验、治疗技术和训练的知识技能,更现代化、完整化的将佛教义理、智慧、修行法门具体落实于世间中,让更多人在面对受苦时,也能纳入佛教疗癒的协助。
 
另一主讲人东华大学翁世恒教授,则分享他和慈济大学彭荣邦教授的共同研究:〈以「非我」为引探究受苦经验与疗癒实践行动:从现象学取径〉的文章内容,以及自身在助人工作中面对罕病家属受苦经验的观察与反思。翁教授用现象学的角度说明人类共通受苦经验的疗癒,着重于脱去专家的姿态,回到馀德慧教授从法国哲学家列维那斯(Emmanuel Lévinas)以他者为优位的哲学概念吸收转化的「原初伦理」概念与「人文疗癒」理念,实现对受苦者经验的承接,且在自知无能为力的「不可能」中,理解他人无法言说、难以理解的苦,开放自己、非以专家的关系,给予陪伴、倾听、回应,然而在看似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之际,受苦者却在此一陪伴中,自行走出超越自己痛苦的道路,进而展开对人类社会更大的贡献。可看见疗癒的实践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深刻关怀,超越以疾病观点所进行的病理疗癒视角。
 
对谈活动,在郭教授、翁教授的分享中,引发许多议题的讨论,其中讨论最多的便在于「语言vs.离言」、「受苦经验能否言说」、「语言失能与离言定慧的差异」、「助人工作者与菩萨行之间的异同与可对话性」等等。讨论精彩热烈,让在场所有人进入思绪如烟火般迸出,处处可开展可延伸的状态;此对谈并不因结束而结束,更于会后社群的网络群组中,展开新一波讨论与提问。
 
由此可期,后续佛教与心理疗癒对谈活动的陆续展开,将揭露出更多我们尚未揭露的疗癒之路,也将逐步架接二者之间深度对话的桥樑。
 
第三次社群活动时间订为1126日下午,由彭荣邦教授、黄国彰教授报告。

This is an image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郭朝顺教授(图右)报告「佛教心理疗癒模型刍论」之二。子计画主持人、心理学系黄国彰教授(图左-后)等嘉宾与会。
This is an image
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翁士恒教授报告「受苦所缔结的临床遭逢与返身性探究:以罕见疾病家庭生活经验为例」。
This is an image
子计画主持人、佛教学系曾稚棉教授(图右)、林欣仪教授(图左)与会。
This is an image
线上与会嘉宾:政治大学哲学系李维伦教授、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翁士恒教授、慈济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系彭荣邦教授、佛光大学佛教学系陈一标教授、佛光大学心理学系林纬伦教授。
This is an image
研究计画助理旁听学习。图左:佛光大学心理学系王铠毅。图右:佛光大学佛教学系李莹。
This is an image
第二次学术社群活动于佛光大学云水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