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hop: Dialogue Between Experts in Buddhism and Psychology: "Precep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lf

  • 2024-05-27
  • 佛研中心

  2024年5月24日至25日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舉行「從語言為身到以戒為體」工作坊,現場和線上約150名嘉賓與會。此為2020年至2022年「佛教學與心理學跨領域」研究計畫的延伸,邀集11名佛光大學、政治大學、慈濟大學、臺北市立大學、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等專家學者對談,探討佛教與心理學如何解釋「自我」的形成與轉化。

  唯識學指出眾生的身命由阿賴耶識的「名言種子」構成,故稱「語言為身」,而身體是持戒行動的主體。為了彰顯「持戒」並不只是外在規範的持守,而是指以「誓願」為起點,逐漸將規範與道德內化並最終達到「自我」轉化的過程,故稱「以戒為體」,深化「戒體」的意涵。而這種透過語言驅動倫理行為、最終度化自他苦厄的道理,和在心理治療現場的受助者與治療師也運用語言、依循倫理行動並達到療癒效果的理論技術,可互相借鑑,成為工作坊研討的核心。
  工作坊除了論文發表,還包含「佛門行儀的唯識觀修」、「身體與話語團塊:兼論心理治療行動的『戒體』」等課程研習與實作體驗。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帶來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對大會的祝福。妙凡法師指出,佛教與心理學的對話面臨領域與文化雙重跨域的挑戰,但雙方都關注「心」並尋求解決心靈苦難的解方。隨著文明發展,對「心」相關問題的重視更形重要,期許兩方的對話能凝聚出解決「心」的問題的實踐方案。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表示,中心在佛光山支持下,秉持星雲大師生前的囑咐保持跨界交流的開放態度,讓學者在此平台上相知相惜、相濡以沫。預告明年將與佛陀紀念館、人間佛教研究院舉行「藏海無涯」——論文發表、靜態與動態展演、通俗講座三合一計畫,呈現佛教古今弘法多元型態。佛教如一畝廣袤的田,開放各界耕耘,而這回跨領域對話只是起步,還需不斷往外搭建更多橋梁。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兼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董事李維倫在綜合座談時提到,星雲大師倡導佛教徒肯定「我是佛」,可視為一種持戒的誓願行動。佛教徒若不要把對「我」的理解落入獨我論或自性見,則可嘗試在生活中做「『我』的練習」,省思自己所認知的「我」意涵。
  研究計畫總主持人、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表示,研究計畫的目的是為將「戒、定、慧」三學增上的解脫理論,結合現代心理治療知識技術,以創造更多眾生被救度的可能。此次工作坊即聚焦「戒學」。當省思「我是佛」這誓願行動中的「我」為何時,便涉及日常中的禪觀,而漢傳佛教修行以「動禪」為其特徵,擬將「行動中的禪法」納入下回跨域對話的焦點。
  與會學員表示,肯定工作坊回歸佛教修行和道德實踐,講者以實證方式將佛法顯現在生活中。有學員表示,期望心理學與佛教的對話能發展出本土心理治療模式,將學府殿堂知識推廣到民間,讓更多人自化化他,共造人間淨土。
  工作坊吸引醫學、社工等領域專家,及諸大學輔導、諮商、教育、宗教、生死學、心理、哲學等系所教授和研究生的關注。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