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文本、行動與療癒:佛教經典與行門教育的閱讀與詮釋」研究計畫總主持人暨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郭朝順院長的邀請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黃冠閔所長於2022年10月19日蒞臨佛教學院主講「戲論或遊戲三昧?-想像與隱喻的作用」,約80名師生與會。
黃冠閔所長結合自己十多年來鑽研哲學中的「想像」,指出「想像」對於佛典譬喻象徵的解釋具關鍵作用,但也要謹慎「想像」也可能淪為戲論。
關於「想像」,與其說是對「不存在的事物」的設想、指涉「非實在」的事物,不如說是對實在的「偏移」,讓人們改換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何為真實。舉凡數學的概數、視覺暫留等,也是透過想像來補充知覺所不能概括的事物。
「隱喻」亦是透過想像來產生新的語義,會觸發真實的體驗。在佛經而言,即是透過譬喻擴大想像,促進經文的理解,將狹隘的世界觀擴大為多重的世界觀。
「想像」涉及兩類行動:一是「社會想像」,如社會改革是基於對另一種社會的想像而展開一種偏離現有秩序的想法與行動;另一是「宇宙想像」,如佛經開篇常描述佛陀進入「遊戲三昧」並以神通震動國土,有鬆動常規觀點、擴大對世界想像的作用,作為進入理解佛法的預備。
佛典中有關戲論、隱喻的用法,如《佛遺教經》講的「戲論」連結妄想、亂心的概念,需要加以調伏;又如「法華七喻」隱含雙重譬喻:一是以故事譬說《法華經》主旨,其二是就在這些故事裡的主人翁也用譬喻來誘導眾生離苦,如「窮子喻」描述當窮困的孩子捨棄對眼前財富的想像後,出現另一種財富的可能性——這些看似運用欺騙,實則是權巧方便,令人覺悟,朗顯真實。
由此可見「想像」會在「遊戲三昧」與「戲論」之間擺盪。於凡夫而言,想像容易淪為戲論;但隨著道行增加,想像可以展現為遊戲三昧的活動。想像有值得肯定的功用,但也要意識到自身總是處在戲論的危險當中,如此才能去善用它。
交流討論時,黃老師以「想像」的視角解釋觀想、禮佛、念佛等行為對於進入理解經文的作用,關鍵在它們能打開行者的思想能力,鬆脫被特定條件束縛的理解,以便有新的調整的可能性。如果有人個性封閉,禮佛於他而言便是讓佛進駐到自己內在,打開身心。除了宗教行為,舉凡日常中親力親為洗菜、打掃、與眾生互動等,可觸發思考自己與世間的種種對應模式,以便更新自己的存在意義,將宗教內涵流注內在,進而解脫。
進而觸及如何管理與教育的議題。例如教人修行,不是為了行為而行為,或為了服務他人而行為;而是要回歸更新行為主體的生命意義的目的。好比打坐,會因打瞌睡而挨香板,但打香板不應只是為了叫醒人,而是為讓對方有更新的可能,這是持香板與挨香板兩方都要參的深意。
黃冠閔所長蒞臨佛教學院主講「戲論或遊戲三昧?-想像與隱喻的作用」。
本場講座結合視訊與實體,約80名師生與會。
黃冠閔所長與主持人郭朝順教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