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海副教授 深谈清辨对陈那思想的承继与深化

  • 2025-11-21
  • 佛研中心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于 11 月 19 日举办佛教教学工作坊第二场讲座,邀请台湾大学哲学系李胜海客座副教授,以「中观知识论:清辨对陈那理论的继承与更改」为题,引领现场师生深入探讨印度佛教哲学中两位重要思想家——中观派论师清辨(Bhāvaviveka)与因明学大师陈那(Dignāga)之间复杂而精细的思想交织。

李胜海老师以清晰架构爬梳「中观知识论」的发展脉络,首先介绍龙树之后,印度佛教学界对「认识正确性」与「量」的多种尝试,并指出清辨作为中观自续派的代表,其论证方式深受陈那因明学的影响。然而,清辨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在吸收陈那逻辑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具有中观特色的修正,使中观论证更具理性化与方法论意识。

在自相(svalakṣaṇa)与共相(sāmānyalakṣaṇa)议题上,李胜海老师说明,清辨在概念上承继陈那区分现量与比量的基本框架,但同时也保留阿毗达磨传统对自相、共相的理解,使其语义学更贴近部派佛教的基础论述。这种「兼采二系传统」的特色,是清辨知识论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之一。

在「现量」的讨论中,李老师提到,清辨接受陈那主张现量必须「离分别」,但他采用了阿毗达磨对「分别」的分类,主张前五识虽具自性分别,但仍可视为无分别现量。此一诠释显示清辨既愿意援用陈那的理论,又试图将其调和于更广泛的佛教哲学传统中。

讲座中特别引起讨论的是清辨对「自证分」(svasaṃvedana)的否定。陈那认为心识具有「自证」功能,是量果的重要组成,但清辨不仅在《中观心论》中否定自证分,甚至从龙树《回诤论》的传统出发,论证「识不能反身而知」,以此反驳唯识学的核心主张。李老师指出,清辨否定自证分不只是知识论立场,更与其反对唯识形上学立场密切相关。

在量与量果的问题上,清辨承继陈那第一种解释——量乃「带境相而生」的认知活动,其本质仍是果。李老师强调,清辨透过双关(śleṣa)的修辞策略,使量与量果的区分更加灵活,同时保留陈那的逻辑精神。

讲座最后,李胜海老师总结指出,清辨的知识论并非单纯继承陈那,也不是全然批判,而是一种「在批判中吸收,在吸收中转化」的创造性诠释。他重新定义了自相、共相、分别、量果等核心概念,使中观论证更具哲学深度,也让后世如寂护、莲华戒等论师能沿此脉络展开更精细的知识论系统。

本次讲座内容缜密,兼具文本考证与哲学分析,参与师生皆表示收获丰富,对印度佛教知识论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佛教研究中心后续亦将持续推出相关主题讲座,欢迎更多师生共同参与。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