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学工作坊——简佩琦教授谈〈跟着地藏菩萨到台湾〉

  • 2025-11-19
  • 佛研中心
从敦煌到九华山,再到台湾:千年地藏信仰的跨地域传承与再造**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于 2025 年 11 月 17 日举办佛教教学工作坊本学期第三场讲座,特邀静宜大学中国文学系简佩琦副教授,以「跟着地藏菩萨到台湾」为题,从造像、文献、历史传说与地域信仰四大面向,带领听众穿越千年视野,探索中国至台湾之间关于地藏信仰的形塑与变迁。讲座自古代龙门石窟与敦煌壁画出发,进而谈到五代披帽地藏的兴起、宋金时期的胁侍组合成形,最终回到台湾本土信仰中的地藏形象,勾勒一幅宏观且细致的宗教文化地图。
 
从龙门到敦煌:地藏形象的早期发展
简教授首先回顾中国最早的地藏题记,可追溯至唐麟德元年(664),位于洛阳龙门石窟。龙门早期的地藏多呈「菩萨形」造像,头戴宝冠,姿态端庄。然而进入敦煌后,地藏的造像风格出现显着转变:由菩萨形逐渐转为「沙门形」,呈现光头、僧衣、立姿的形象,形成敦煌独特的地藏样貌。
敦煌壁画更展示地藏在唐代的多样角色——从盛唐时期与观音并列的胁侍,到中晚唐「僧人形地藏」走向高峰,逐渐奠定地藏作为幽冥界救度者的视觉基础。
 
《道明和尚还魂记》与「披帽地藏」传说的兴起
讲座中特别引起听众兴趣的是敦煌文献《道明和尚还魂记》。故事描述僧人道明被冥府误抓后,亲见地藏菩萨真容,并强调「现世寺庙中流传的地藏形象画错了」。菩萨自述其在幽冥界是披帽、持宝珠与锡杖的模样,也提及金毛狮子(文殊菩萨化现)相伴,要求道明回阳后将其真容「传之于世」。
此文对后世地藏造像影响深远,自五代起,「披帽地藏」逐渐成为主流形象,并在宋代绢画中大量出现,狮子、道明和尚等固定的胁侍组合,也奠定后来「地藏三尊」的雏形。
 
九华山传说的深化:地藏三尊的确立
简教授进一步介绍九华山在地藏信仰中的重要地位。新罗王子金乔觉(696–794)来华修行,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化身,其肉身供奉于九华山,形成「肉身菩萨」崇拜。与其结缘的闵公父子后亦被吸纳为地藏的侍者。
由此,「地藏(居中)—闵公—道明和尚」的三尊造像在明清时期固定成形,反映神话、文献与造像三者的交互建构。
 
台湾的地藏信仰:在地化的再造与功能强化
讲座后半段聚焦于台湾地藏造像特色。简教授指出,台湾地藏形象深受中国后期信仰影响,包括:
  • 五方佛冠(多承明代以来造像传统)
  • 左持宝珠、右持锡杖的经典组合
  • 常见的谛听(神兽)坐骑
  • 胁侍经常包含闵公与道明和尚
此外,台湾民间信仰更强化地藏的「幽冥救度」角色。由于台湾历史上族群械斗、政治清乡等事件造成大量死亡,地藏往往被视为能「拔苦度亡」的重要保护神,形成比中国更鲜明的救度层次。
简教授以板桥慈惠宫的案例为例,指出地藏信仰如何与地方历史创伤记忆连结,成为安抚亡灵、调解人心的重要宗教力量。

讲座最后,简佩琦教授总结指出,中国敦煌的早期沙门形地藏与台湾成熟的五方佛冠造像,分别代表地藏信仰时间轴的最前端与最末端,中间千年仍有许多研究空缺有待填补。然而,台湾地藏信仰所承接的,正是中国千年宗教传统的成果与变形;而地藏作为幽冥救度者的形象,则在台湾被重新激发、深化,展现出跨文化、跨地域的在地再造力量。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图像、文献与历史兼具,令与会师生对地藏信仰的多层面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佛教研究中心期盼未来持续推动相关研究与教学交流,让更多经典信仰在当代得以重新被看见、理解与发扬。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
这是一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