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怡佳教授主讲「人文取向之宗教心理学与佛教的对话初探」

  • 2022-05-26
  • 佛研中心

蔡怡佳教授主讲「人文取向之宗教心理学与佛教的对话初探」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佛教与心理疗癒」研究计画专家演讲系列,2022525日邀请辅仁大学宗教系蔡怡佳教授演讲「人文取向之宗教心理学与佛教的对话初探」,研究计画总主持人暨佛教学院院长郭朝顺教授主持,来自佛教学系、心理学系、宗教学系师生及校外佳宾等九十馀名大众于线上与会。
 
宗教心理学是「宗教」与「心理学」?还是「宗教的心理学」?蔡怡佳教授从台湾、北美两地的历史发展脉络,介绍此学门如何从宗教、心理学(人文、科学)、文化、政治、社会的变动历程中,逐渐趋于一门独立的学术位置,有主要的代表人物、研究范畴和多元研究方法,使人类独特经验与宗教神圣性有一个能被碰触、诠释与连结的管道。
 
蔡教授从美国心理学之父William James、精神分析创始人Sigmund Freud、客体关系的Ana-Maria Rizzuto,以及影响东方甚远的分析心理学创始人Garl G. Jung等,介绍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取径,包含:个人独特且有助于人类拓展更深理解之宗教经验、密契的意识状态(mystical states of consciousness)、经验实在性、宗教的神圣对象性,对象性作为投射或成熟关系的支持、幻觉/幻象世界、象征迈向真实世界的重要中介,以及对宗教成为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承认与认可。
 
最后,蔡教授引用郭朝顺院长曾发表的〈佛教与心理学对话的困难与可 能解决方式〉(「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化与宗教世俗主义:从佛教视角观察宗教疗癒与政治」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12/10-11)当中提到的:「一个成熟的自我,是有助于实践无我的历程,但一个充满分裂、烦恼的自我,却可能以超越自我作为解脱」,点出宗教心理学也关心的心理危机,借此提出「实在」、「自我」、「超越自我」、「语言」等概念可与佛教对话。
 
郭院长回应,就佛教立场,会基于「缘起性空」而反对有一个终极本质性的存在,但是并不反对存在的现象,「空性」即是佛教所认为的「实在」;「语言」扮演人类可以指向超越解脱的工具,不受语言建构出的社会实在性之侷限,但语言同时也遮蔽了性空的真实性,这也就是人类容易陷入以内在经验为「自我」,或者把所认识的神圣性视为超越的「自我」,而陷入更坚固的执着与危险中。最后,佛教目的在于助人离苦并破除无明,使人朝向最终无遮蔽的解脱与自由,是为佛教与大部分的宗教和心理学的主要差异。
 
蔡教授也指出,心理学后来走向「类宗教」的原因,也在于他们发现科学化、实在性的遮蔽,因而提出更多观察及实征性研究,使人类能透过语言描述出更超越的空间、神圣性,目标也在于帮助人类离苦。
 
接着,郭院长进一步分享道,东方似乎将荣格视为宗教领袖来认识,让宗教或佛教有了自性见的倾向。蔡教授以荣格曾表明自己非神学家而无法处理此议题,故回到心理学所能涉及「经验、体验」的层面来说,这样的取径仍然是心理学研究所能碰触与贡献之处。这场对话中明辨了层次、范畴的界线,以及心理学方法的功能与立足之处。
 
宗教与心理学、佛学之间的差异与相似,再次于本讲座具体的呈现,郭院长表示,鑑于佛教将世间视为虚幻,而无法尽能处理现代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所以需要与不同学科合作,以便能真正于现代中落实佛法,这也是本研究计画的核心目标。
 
此为「佛教与心理疗癒」计画之最终场讲座,所谈内容巧妙地再度回到对话、合作、相互取境的交融中,显示出作为关心人类福祉的宗教师、宗教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等,都有着助人离苦、利益众生的共同愿景。每场讲座的火花,或许可比拟为一次次的神圣经验现象场,学者们生命精华的相应与交流,更是共同迈向善的最佳见证。

This is an image
蔡怡佳教授演讲「人文取向之宗教心理学与佛教的对话初探」。
 
This is an image
辅仁大学宗教系蔡怡佳教授与研究计画总主持人郭朝顺教授的交流,辨明了两类学科进行心理疗癒的范畴和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