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雄临床心理师 - 佛教念住疗法与正念疗法工作坊参与心得

  • 2021-01-25
  • 佛研中心
This is an image
  由于佛光大学黄玉莲老师的推荐,得以受邀成为主讲人之一,介绍"正念疗法的演进与应用"。在准备报告的这二个月左右期间,把自己这几年的正念学习经验做一番整理,查专书、文献来理解各个正念疗法的主要概念,以及彼此之间的关联性。虽然,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不过也很欣喜有这样适度的压力来促进个人进步。

  议程的进行方式主讲人只有30分钟报告,其馀时间是跟与谈人、台下的听众对话。临床心理师的工作是处理就诊个案的困扰,类型包括:忧郁、焦虑、失眠、人际关系...的问题。除了传统心理治疗的方式,近年来临床心理领域亦加入正念的元素来协助临床工作。

  临床心理师除了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工作坊来认识正念,最重要的是能够花时间先进行个人的正念修习。治疗师个人正念的修习可以改变治疗师的抗压性、情绪稳定度、变得更能同理、温暖。治疗师个人的正念修习能够促进心理治疗关系,而治疗关系本身就是影响心理治疗疗效的重要因子。最后,治疗师可以教导个案透过与负向想法、情绪发展不同的"关系",不压抑这些经验,也不试图改变这些经验,而达到身心困扰的改善。

  心理治疗的工作,需因材施教,视服务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正念介入。需考量问题的类型,疾病的严重程度,个案的信仰、学习理解能力...等。有些个案适合关系疗法,有些喜欢多一些认知行为治疗,适合应用正念的个案,又要看能程受的"剂量"有多大。

  在这次的工作坊当中,认识到两位佛学研究者,中山大学越建东老师及南华大学吕凯文老师,他们将佛学里的禅修方法应用在大学学生,各自都有9年左右的实作经验。他们从单纯的佛学理论探索一直到发展正念实作课程,背后有着对于佛学研究应用的热忱、对服务对象的关怀。他们用个人的力量在改变这个世界,我觉得非常的佩服。佛学里(尤其是上部座佛教)对于禅修方法留存的相当多,两位老师试图复兴这些成分,他们都是从个人先练习禅修开始,之后再来进行实作课程的开发。

  石世明临床心理师介绍如何将正念与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整合。他除了正念的学习,亦透过对于失眠病理的了解,参考Jason Ong的研究(正念失眠疗法),根据自己9梯次团体的实作,发展出五周的团体课程。正念应用不能只是乱枪打鸟,必须对于服务的对像有深刻的了解,对处理的问题背后的机制也要明白,如此才能够达到疗效。石心理师的初发心是协助解决服务对象的苦,他身上有着勇猛精进的特质,且能广结善缘,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跨领域之间的对话确实不容易,因为专业之间有不同的语言,在指称同一个名词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诠释,有时难免有误会。所幸,在这一次的研讨会,当中不管是佛教学者、心理学家或是法师们,都能够看到彼此话语背后的那一份善意,期待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美好,即使彼此之间所使用的方法略有不同,但背后那一份善意是一致的。见识到不同专业之间能够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为了探讨如何跨领域学习,竭心尽力于两天的工作坊,我发现过程中我竟然能完全投入其中,这真是一个让我很讶异的经验。

  感谢佛光大学佛教学系郭朝顺老师这几天的照顾,身为这次研究计画的负责人,还能不时关心我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让人倍感温馨。这次能与李维伦老师再碰面,并认识袁之琦、林纬伦、万金川、刘宇光、温宗堃、江秉翰等老师,从他们身上学习很多。

谢谢您的细心阅读!

刘铭雄临床心理师脸书粉丝专页请点我
佛教研究中心脸书粉丝专页请点我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