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Scherer教授从传统佛典中对于人类欲望的放任践行与克服的角度谈起,他借用了酷儿理论(Queer)的主体性与归属感并融入佛典脉络,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张力。他重新诠释了早期巴利佛典本生故事(jātakas)中阿难受到诱惑的故事,并引用了荷兰艺术家Patrick de Vries创作的一些当代佛教绘画插图;随后,他的讨论重点集中在佛教哲学与跨性别的酷儿理论之间可以相互借镜与可能限制之处。他同时也对于一些跨性别佛教团体的行为表现与多样性进行反思,提出建立「酷儿佛法学」(Queer Dharmology),以反映当前社会景象并找到自我定位,同时参与对「受压迫者」的解释,也重新思考佛教哲学的概念,进而能够解放这些被边缘化的受压迫者。
Dr. Nadeau教授从传统佛典与星云大师的教学中,归结出实践佛法的三个重要转向,包含:一是从来自古印度思想的身心二元论转化为否认永恒主体存在的佛教无我观,二是从追求个人解脱的上座部佛教走向带领世间众生脱离苦难的大乘菩萨慈悲观,三是从上座部佛教对于在家佛教徒的仪式主义、形式主义的批判转化为重视现世生活人间佛教,从缘起性空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虽然本质无固定但却是相互关联的,他认为这些转化的重点并不在于「批判」本身,而是要提供信仰者继续前进的动力。而大师提倡的人间佛教是僧俗在同一道路(解脱道)上的不同阶段,都是为了在轮回中找到救赎、为了现世生活的超越与转化而努力。
Dr. Devido教授透过震华(1909-1947)在1942年所编纂的《续比丘尼传》与黄夏年主编《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中所收录有关妇女出家的资料,分析受到西方思想传入、五四运动的影响,民国初期(约1930年代到40年代)教界人士对于佛教性别意识的讨论,例如谁可以/应该成为比丘尼?在家女众应该如何修持?当时的佛教人士对于佛教妇女出家/在家修持问题的态度分歧,并且提出「佛化家庭」的概念,讨论女性究竟出家或在家能更好促成此一理想。他以太虚(1890-1947)、印光(1862-1940)与陈海量(1909-1982)等人的相关表述为例,说明此一议题的讨论在当时中国社会中不仅是道德伦理议题,更反映出面对民初国家草创的环境,不同性别的佛教徒针对如何达成社会公平正义,有着分岐却深受家国议题的影响。
Dr. Nicolaisen教授对比了释昭慧法师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Peter Singer关于动物伦理学的一项讨论,即「几只猫等于一个人?」他认为同样重视动物生命价值的两人,昭慧法师从缘起、菩萨思想出发,认为行动会产生结果,而它是「向上推溯而达于无穷」的一种开展,因此他强调慈悲与无我;而Singer则从自然主义(Naturalism)与意识的神经基础(Neural basis of consciousness)出发,提出有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sm),强调理性以及方法学上的个人主义。因此,当两人进行对话时,昭慧法师从慈济的利他事业、以及关怀生命协会的工作,说明佛教的慈悲是众生平等、法性平等与佛性平等,自它边界都消融了;而Singer也认同慈济「更重视传播爱与慈悲,而不是证明它每花一美元获得了最大的善果」,但这却是Singer提倡之理性的有效利他主义的核心宗旨。
Dr. Scherer等四位教授在发表完毕后,与佛光大学佛教学系郑维仪、林欣仪与郑汝恩教授等进行综合座谈,就上述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提问交流,在场与会者亦踊跃发言提问,,期望未来能够有机会再进行更深入的佛教与伦理课题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