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count:
10376
Buddhist Studies and Psychology Cross Domain
2022年「文本、行動與療癒:佛教經典與行門教育的閱讀、觀察與詮釋」研究計畫(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
詳細內容
總計畫摘要
基於前二年度研究計畫的執行經驗與成果,本年度的計畫,將訂為「文本、行動與療癒:佛教文本與行門教育的閱讀、觀察與詮釋」,此計畫的重點,在於由佛教領域的老師們主動提出佛教關於心識理論或宗教經驗之經典文本與行動文本,以作為心理學家討論、觀察與詮釋的對象,然後再藉由心理學與佛教學之對話中的觀點交錯激盪,重新賦與佛教文本以新的含義,活化對佛教文本的理解與詮釋。在經典文本方面,計畫選擇對漢傳佛教修行實踐思想影響甚深的文本(例如《大乘起信論》、《圓覺經》、《楞嚴經》)為討論對象;在行動文本方面,則以佛教學系的行門教育之內容及實際方式,以及實際過程中的經驗(包含成就與困頓)作為觀察及詮釋對象。藉著雙向的觀察與討論,一方面掌握在經典文本可作為心理療癒理論資源之線索,另一方面則是藉由對行動文本的觀察與詮釋,檢討佛教的行門教育與經典思想之間的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行門教育可以如何進行,才能更為有效地落實佛教行門教育的引導效果,使之不致淪為一制式的制約式的教學。大體而言,本年度的計畫特色,將由佛教學者主動提供文本,邀約有興趣的心理學專家,一同來共同閱讀、觀察、理解、詮釋,令跨域的重點回到以佛教內容為主軸的方向;心理學家則藉由此一參與,獲得對佛教更深入的理解。
計畫重點:
預期成果:
計畫重點:
1. 佛教經典文本的共讀與詮釋
2. 佛教行門之行動文本的觀察與反思
3. 以佛教文本為中心所展開的佛教與心理學雙向對照辭典的編輯
2. 佛教行門之行動文本的觀察與反思
3. 以佛教文本為中心所展開的佛教與心理學雙向對照辭典的編輯
預期成果:
1. 佛教與心理學對應/對映辭書的初步編篡。
2. 佛教經典文本的跨域共讀,開拓佛教學者的心理學解釋的視野,吸引心理學者深入理學佛學思想。
3. 藉由觀察與詮釋佛教行動文本,建構對佛教行門修行的新詮釋,同時幫助佛教學系行們書院教育的內涵之深化與落實。
2. 佛教經典文本的跨域共讀,開拓佛教學者的心理學解釋的視野,吸引心理學者深入理學佛學思想。
3. 藉由觀察與詮釋佛教行動文本,建構對佛教行門修行的新詮釋,同時幫助佛教學系行們書院教育的內涵之深化與落實。
計畫執行各項活動
詳情請點我
詳情請點我
子計畫摘要
(一)總計畫主持人:郭朝順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文本、行動與療癒:佛教經典與行門教育的閱讀、觀察與詮釋
(二)子計畫主持人:周蔚倫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協 同 主 持 人:林文瑛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子計畫名稱:修行法門經典文本與行門教育行動文本之詮釋、觀察與省思
(三)子計畫主持人:李維倫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子計畫名稱:大乘起信論語心理療癒思考:現象學取向的理解
(四)子計畫主持人:彭榮邦教授(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子計畫名稱:眾生心與菩薩行新解:從詮釋現象心理學及拉岡式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讀《大乘起信論》
(五)子計畫主持人:翁士恆教授(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子計畫名稱:無智而有:從大乘起信論的文本探究兒童發展的啟悟歷程
(六)子計畫主持人:陳一標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以《大乘起信論》為基礎的佛教概念與心理學的對應研究
(七)子計畫主持人:林欣儀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唐宋時期《圓覺經》和《首楞嚴經》注疏中的禪病與魔事
(八)子計畫主持人:曾稚棉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佛教學院行門教育之教育心理機制探究-以《大乘起信論》之心識運作為例
2021年「以佛教學術為主軸的跨域教學與研究:佛教與心理療癒之理論與實踐」研究計畫(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
詳細內容
總計畫摘要
承繼前一年度「以佛教學術為主軸的跨域教學與研究:佛教學與心理學」研究計畫的執行經驗與成果,本年度的計畫,將調整為「佛教與心理療癒之理論與實踐」作為研究重點。研究成員除了校內心理學系與佛教學系兩系的教師外,將另邀請能與佛教學對談之校外心理學領域專家學者參加。本年度的主題,將更縮小集中於佛教與心理治療兩個領域的交涉議題,且分由理論與實踐兩個面向切入進行對話
研究構想與目的:
預期成果
研究構想與目的:
1. 開發佛教思想中可作為心理療癒之資源
2. 發展佛教的心理療癒方法
3. 邀請心理學家以佛教思想或團體作為研究對象
4. 探討(創傷、死亡、悲傷等)苦之治療與轉化
2. 發展佛教的心理療癒方法
3. 邀請心理學家以佛教思想或團體作為研究對象
4. 探討(創傷、死亡、悲傷等)苦之治療與轉化
預期成果
1. 本計畫將吸引心理療癒領域專家,進行佛教理論的理解與對話,也可協助佛教學領域學者,思考如何開發佛教思想中可作為心理療癒之資源,同時也可真正從事助人者的工作。同時,深刻的對話,或有可能增進兩個領域各自的學術研究之開展。
2. 系列講座及共授課程,可以開拓佛教系學生視域,開拓研究主題。
2. 系列講座及共授課程,可以開拓佛教系學生視域,開拓研究主題。
計畫執行各項活動
詳情請點我
詳情請點我
子計畫摘要
(一)總計畫主持人:郭朝順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以佛教學術為主軸的跨域教學與研究:佛教與心理療癒之理論與實踐
(二)子計畫主持人:李維倫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子計畫名稱:從禪修經驗看佛教心理治療的可能路徑
(三)子計畫主持人:翁士恆教授(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子計畫名稱:從罕見疾病家庭的極限處境探索極端經驗之轉化與超越
(四)子計畫主持人:彭榮邦教授(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
子計畫名稱:情為何物?情感經驗的重新思考與對話
(五)子計畫主持人:黃國彰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子計畫名稱:自我概念、情感依附與佛教中苦之關聯性探討
(六)子計畫主持人:黃玉蓮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子計畫名稱:正念課程對於自我慈悲滋長成效之初探
(七)子計畫主持人:陳一標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從河合隼雄心理療法看佛教與心理學的連結
(八)子計畫主持人:曾稚棉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現從佛教發心與心理學動機談學習行為—以《菩薩地持經》之種性與發心為例
(九)子計畫主持人:林緯倫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子計畫名稱:佛教止觀與意識控制:認知神經探討
(十)子計畫主持人:林欣儀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負胎之患:敦煌難月文中的產孕疾患觀與儀式療癒
2020年「以佛教學術為主軸的跨域教學與研究:佛教學與心理學」研究計畫(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
詳細內容
總計畫摘要
為令佛教研究能夠有更大的開展,以因應未來學術研究之整合趨勢及社會之需求,故本年度(2020年)擬定「以佛教學術為主軸的跨域教學與研究:佛教學與心理學」大型研究計畫,由佛教學系郭朝順教授擔任總主持人。本計畫以「佛教學」與「心理學」之跨域教學與研究為目標,從凝聚校內人士形成佛教跨域教學研究社群開始,開展具體議題之討論,並期待明確研究結果之產出。
透過研究座談會、教研學術社群、工作坊、舉辦學術會議等,除釐清佛教學與心理學在知識地圖上的可能對應關係之外,促成特別議題使雙方進行溝通,並期待形成具體研究計畫之開展,或者教學合作的達成。同時總計畫也將提出本計畫執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與知識成果之後設的反省,以促成未來雙方更進一步深度與長期合作的可能性。
本計畫的任務定位:
透過研究座談會、教研學術社群、工作坊、舉辦學術會議等,除釐清佛教學與心理學在知識地圖上的可能對應關係之外,促成特別議題使雙方進行溝通,並期待形成具體研究計畫之開展,或者教學合作的達成。同時總計畫也將提出本計畫執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與知識成果之後設的反省,以促成未來雙方更進一步深度與長期合作的可能性。
本計畫的任務定位:
- 建構佛教學與心理學跨域溝通研究之平台與基礎。
- 釐清佛教學與心理學在知識地圖上的可能對應關係。
- 促成特定議題之溝通與具體研究、教學計畫之開展。
計畫執行各項活動
詳情請點我
(二)子計畫主持人:陳一標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協同主持人:龔怡文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游勝翔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子計畫名稱:佛教對情緒與性格的分析與歸類――以和心理學的對比分析為線索
詳情請點我
子計畫摘要
(一)總計畫主持人:郭朝順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以佛教學術為主軸的跨域教學與研究:佛教學與心理學
(二)子計畫主持人:陳一標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協同主持人:龔怡文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游勝翔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三)子計畫主持人:釋覺冠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協同主持人:黃國彰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黃玉蓮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子計畫名稱:禪定學與正念:佛教學的觀點
(四)子計畫主持人:龔怡文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游勝翔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協同主持人:陳一標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從心理學角度初探佛學中的「煩惱」與「根性」概念
協同主持人:陳一標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從心理學角度初探佛學中的「煩惱」與「根性」概念
(五)子計畫主持人:黃國彰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黃玉蓮教授(佛光大學心理學系)
協同主持人:釋覺冠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正念與禪修課程研發暨成效評量
協同主持人:釋覺冠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正念與禪修課程研發暨成效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