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count: 5995

Other Projects

其他研究計畫
總述
  佛教研究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來,即以建構世界佛學研究重鎮為目標,以大型研究計劃及其他佛學相關小型研究計畫之執行,搭建一個開闊的學術交流平台,匯聚學界豐富的研究經驗及成果,其他佛學相關小型研究計畫提升佛學研究廣闊視野外,帶來最新的研究資訊,培養青年佛學學者,推進佛學研究,並且透過舉辦佛教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活動,為佛教研究學者提供一個多元性的學術平台。  

宜蘭地區佛教研究計畫(2020年起)
2022年(110學年度)
(一)
子計畫主持人:
闞正宗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宜蘭地區佛寺歷史研究與寺志撰寫
  此本計畫將尋求宜蘭在地寺廟合作,分期、分階段啟動佛教寺院歷史文物普查與重要宗教人物口述,為在地宗教歷史文化尋求定位、協助寺院撰寫史誌及進行文物保護建議,預計一年進行六座寺院,帶領博碩班同學實地田調,開展史學、山志之訓練,結合理論與實務。
預期成果
   寺志之撰寫需要透過實地調查與訪談,調查內容舉凡匾額、碑刻、楹聯、鐘銘、圖像,皆是先民宗教活動之軌跡,透過宗教文化普查,不僅推進在地文化深耕,同時在普查過程中連結在地文化歷史,審視宗教文物並予有效保護,並透過寺院文化誌之撰寫,訓練未來專業文史工作之人員,為大學相關系所理論與實務可期之結合方式之一,同時為地方歷史文化貢獻心力。


2021年(109學年度)
(一)
子計畫主持人:
闞正宗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子計畫名稱:宜蘭在地寺廟產學合作計畫
  
宗教文化為人類心靈活動的歷史見證,宗教文化遺產舉凡匾額、碑刻、楹聯、圖像,皆是先民宗教活動之軌跡。本計畫將尋求宜蘭在地寺廟合作,分期、分階段啟動寺廟歷史文物普查與重要宗教人物口述,為在地宗教歷史文化尋求定位、協助寺廟撰寫史誌及進行文物保護建議,透過宗教文化普查,不僅推進在地文化深耕,同時在普查過程中連結在地文化歷史,審視宗教文物並予有效保護,並透過寺廟文化誌之撰寫,訓練未來專業文史工作之人員,為大學相關系所理論與實務可期之結合方式之一,同時為地方歷史文化貢獻心力。

佛教學跨領域研究計畫
2016年(105學年度)
(一)蕭麗華教授「宋代茶禪詩歌研究
──以蘇軾茶禪研究為主體」

  茶文化,禪文化,融成茶禪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它的影響遍及東亞地區。
佛教坐禪飲茶最早可追溯至晉代,茶禪文化的真正確立應是從唐代開始,大抵上,中國茶道成於唐,繼於宋,盛於明。唐宋時期大約為「煎茶道」和「點茶道」的發展期。
本研究將以蘇軾的茶禪文化為主,探索蘇軾的茶禪美學與修道精神。宋代高度的僧俗往來的茶禪文化留下大批的詩歌文學著作,這些作品傳述著茶禪文化美學、茶禪思想境界、茶禪活動實錄、茶禪歷史典故,也增益詩歌文學內涵與禪宗法門機趣,這都是本研究所要探索的內涵。

(二)曲靜芳教授「以人間佛教為出發點的財富管理模式之建置與應用」
  從漢傳佛教的脈絡衍生出人間佛教形塑與教化,對社會與人心的淨化都存在著功不可沒的價值,然而,每當信仰遇上了錢財都會讓信徒徬徨、卻步或兩難,畢竟古人常言「金錢是萬惡的淵藪」能迴避是福,且早期的佛教推展的過程中也比較少深入探討,直到推行人間佛教不遺餘力的星雲大師對眾徒開示了「財富觀(理財之道)」才恍然大悟,寺廟裡的金碧輝煌代表著莊嚴,僧侶的淡泊名利是自我戒律,其實是不同的觀點並無矛盾,因此激發出本計畫欲進行人間佛教的財富觀與財金領域的財富管理理論的跨域研究,首先利用聯合分析方法分析出大眾對於人間佛教的公益、藝文、教育、親子或理財共計五種活動,其認知與接受程度如何,預期在最後兩項的認知性會較低,故再透過問卷設計勾勒出人間佛教在理財目標需求上所扮演的角色,最後建構出具人間佛教財富觀的財富管理模式,讓人間佛教融入大眾的財富管理中,並加以評估與應用。

(三)趙太順教授「韓國佛教僧侶國師碑書法之研究」
  在周、秦時期,漢字便已傳至朝鮮半島,經過三國、統一新羅、高麗及朝鮮初,漢字成了通用的文字,士人階級的閒暇活動都喜歡寫書法。韓國開國以來的書法字體受到了中國歷代有名的書家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影響。如新羅時期受到王羲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碑的影響;而到了新羅末期到高麗雖持續王羲之的字體,但另外引進了歐陽詢、顏真卿等字法;高麗末期開始受到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的影響。朝鮮時代的書法除王羲之、歐陽詢、蘇軾外,最流行的就是趙孟頫的字體。
  一般士人的書法受到中國的影響外,韓國佛教僧侶同樣受到中國書法的影響。由於早期佛教傳授經典,皆用手抄寫,因此要能讀、看、寫漢文就成了僧侶深入經藏的重要指標,僧侶中不乏有人是寫字高手。佛教在韓國歷史上,對於民族精神和社會文化皆有重大影響,尤其在佛教曾是幫助塑造了大韓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在歷史中不乏有國王為感念佛教僧侶,在其功德圓滿圓寂之後,為其豎碑,指定一時才俊為其書寫、刻劃碑文以表彰其功德。本研究即在探討佛教僧侶國師碑所受到的書法影響。

 (四)曾稚棉「近代北美華嚴學研究方法介紹與分析」
  本計畫將針對北美華嚴學的研究方法成果做一個概略性介紹與分析。此計畫並非評論當今北美華嚴研究成果,而是以介紹與分析為主。做為培育國內以華嚴學為研究主題的學生為目的,就當前北美對華嚴學研究成果,提供國內以華嚴為研究主題的學生,了解北美華嚴學研究的方法與成果進度做為參考。對於未來國內華嚴學的發展,透過不同的面向了解與研究方法的運用,讓學生能運用更多元的方法,為華嚴學的研究領域有更多面向的討論與成果。
  目前對於北美在華嚴學研究成果,Joerg Plassen除了整理與列出至2006的期刊與著作,也針對一部分比較完整的研究做介紹。西方學界在華嚴學的研究方法上,除了華嚴宗派思想與華嚴經典思想,還有歷史、信仰、華嚴宗派的人物思想與其著作、造像圖像藝術、華嚴與其他宗派關係、華嚴思想與中國思想關係等不同面向。以Joerg Plassen的成果為本,本計畫將繼續更新北美華嚴學研究成果。此計畫將會依照這些資料的收集整合,依照不同研究方法領域分類,依照分類,概略性介紹與分析每一種研究方法,除了在知識上,讓學生了解當前西方對華嚴學的研究成果,也提供學生更多華嚴學研究方法。

佛學研究計畫
2019年(108學年度)
(一)林欣儀教授「中亞佛教之研究:以絲路地區古國和 Buryatia 為例」

  Buryatia is one of traditionally Buddhist territories of Russia and also on the route of ancient silk road. For over the past four centuries, the Buryats have professed Buddhism. According to some information found i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Buddhism was known to the Buryats as early as the thirteen and six A.D., and even second century B.C. – that is, it is one of the earliest religions in Central Asia. Along the silk road, lots of oasis kingdoms like Buryatia was exposed to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orms of Buddhism since the 2nd century when Indian Buddhism was transmitted to China and also after the thirteen century when Tibetan Buddhism’s impact took over the area. This project aims to investigate on the pas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n regions, using Buryatia and other medieval oasis Buddhist kingdoms as example to reveal the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from the medieval period till today. The methodology adopted by this research includes collection of current scholarship of Central Asian Buddhism, textual analyses of some primary sources of this area, and field research.


2018年(107學年度)
(一)鄭維儀教授「共住共食與教育理念-以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為例」

  本研究旨在探討共住共食的教育模式,對於大學生的影響。
  在現今的主流教育趨勢中,共住共食的教育模式已屬少見,僅有一些大專院校基於特殊的教育理念,積極推展共住共食模式的書院型態教育。例如:高雄醫學大學從20139月起由通識教育中心主導,開始「共煮共餐」或採多様化的模式的書院式教育。此外,尚有佛光大學佛教學因強調佛教解行並重的教育,亦採用共住共食兼之行門的書院形態教育本研究即以佛光大學佛教系為採様様本,利用調查問卷,以量化研究方法,探討共住共食的教育模式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