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瑋教授主講「當下與完形相遇-完形諮商與佛學之個人觀點」

  • 2022-04-09
  • 佛研中心
曹中瑋教授主講「當下與完形相遇-完形諮商與佛學之個人觀點」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教與心理療癒」研究計畫之專家對談講座,在20220408日雲水軒,由臺灣完形諮商學派督導-曹中瑋教授帶來「當下與完形相遇-完形諮商與佛學之個人觀點」講題,研究計畫總主持人暨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主持,來自佛教學系、心理學系等約30名師生共同參與。
 
郭院長一開場便點出完形諮商與佛學談「當下」、「覺察」的相似與差異處,引領與會者共同聚焦思考此主題,精緻化對談的方向。曹教授從「當下」的文義開始,說明了西方心理學使用「此時此刻」(here and now),而東方更能接受的是「當下」的用詞,加上曹教授多年臨床經驗,看見東方文化的獨特性,因而將西方的完形諮商,做了本土化的轉化過程,讓臺灣完形諮商能更適用於東方文化,也因此漢傳佛教修行所談的禪觀、無我、緣起等,也是曹教授一直以來關注並納入她「主體性自我」如空性、無我的個人完形諮商理論核心之一。
 
曹教授先介紹了她所整合的東方完形諮商基本思想:「人是整體的」、「有清明的(如實的)覺察能力」、「向上/向善的」、「平等/沒有分別心」,接著介紹「現象場」的概念,談我如何從經驗、感官認識形成我的現象場,並與現象場中的人事物互動,形塑成為現在「主觀的我」,我在我的主觀現象場中,是否是健康具「活絡性」,能開放、吸收新訊息、調整自己,還是受過去經驗的影響,阻礙清明覺察當下的事實。完形諮商主要目標,即是帶著對人的相信,運用創意,為受苦者量身訂做「實驗」,「體驗」到自己現象場中的主觀場,從重複的主觀場當中,慢慢活絡起來,進而有較清明的覺察,如實的看、聽,如此,也就有機會重新理解痛苦,這份理解更重要的是幫助受苦者,能產生適切的「選擇」,進而才會有所謂「負責任」的結果,這也就是完形諮商的金三角「覺察、選擇、負責」。
 
曹教授對「覺察」特別提出「自覺的三個領域:
外界、中界、內界」,特別在「中界」的部分,引發了現場諸多討論。中界指的是思考、判斷、分析、比較等等,中界是人生存必要的功能,但往往也是干擾如實覺察的關鍵,心理師許多訓練,就在於降低中界的干擾,降低語言判斷對覺察的介入。郭院長提出「如何在行動時做這樣的覺察?」也闡述佛教對「中界」的覺察會更重視與細緻,起因於「語言」的造作,包含「內界」對感受、身體感的覺察,都會因為「語言」產生各種遮蔽,曹教授也呼應此觀點,提到心理師的訓練,便是對「語言」的運用,要更精準的描述內界的內容,方能使內在狀態如實浮現。教授也談到「情緒」做為生存危機的提醒和反映,提醒我們需要去面對情緒,才不至於產生更大的情緒干擾中界的判斷。
 
最後來到關於人、我的核心立場,曹教授所發展的「主體性自我」,以「我」王國國王來表示這個主體性自我是寬大、無私、公正、有能力的國王,所有的特質都是臣子,國王需要重視這些臣子,並且去愛與、管理、接納,因為這樣才會是一體、完整,更確切的說,這個國王其實是「虛位的/無我」的,因為當所有特質都不在,就可以發現這個國王並非實體的我。郭院長接續此主張,擴展到佛法的歷史脈絡,對此佛教談及「靈魂」、「輪迴」、「假名」等論點,分享佛教並不是壓抑我、否認我,佛教讓我虛掉,是讓我不用被過度放大,或者以某個面向就自稱為我而深信執著,這樣的立場在佛教與曹教授的理論當中是一樣的。院長也藉此指出佛教極微核心的修行之道-去我執、無我的真諦。
 
這樣的連結與相應中,激發與會者日常生活的聯想,紛紛針對日常生活的實踐與運用提問,讓此對話從理論到概念、概念到經驗、經驗到日常話題蔓延開來,這不就是佛教強調解行並重、實踐修行嗎!曹教授最後以「慈故而勇」的精神與態度做結尾,鼓勵了我們幫助他人時,面對受苦者,慈悲而後以勇做為基礎前進,佛法當中則以信而生堅定,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窗外雨過天晴,陽光再度照進會場,郭院長與曹教授在禮物交換的現象場中結束這豐富又落實的對談講座。


臺灣完形諮商學派督導曹中瑋教授演講「當下與完形相遇-完形諮商與佛學之個人觀點」。
 

研究計畫總主持人暨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主持講座。
 

現場有來自佛教學系、心理學系等約30名師生共同參與。圖中前為佛教學系曾稚棉教授。
 

講座最後,郭朝順院長代表研究中心致贈禮物,曹教授也贈與其著《遇見完形的我》與《當下與你真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