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玮教授主讲「当下与完形相遇-完形谘商与佛学之个人观点」

  • 2022-04-09
  • 佛研中心
曹中玮教授主讲「当下与完形相遇-完形谘商与佛学之个人观点」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佛教与心理疗癒」研究计画之专家对谈讲座,在20220408日云水轩,由台湾完形谘商学派督导-曹中玮教授带来「当下与完形相遇-完形谘商与佛学之个人观点」讲题,研究计画总主持人暨佛教学院院长郭朝顺教授主持,来自佛教学系、心理学系等约30名师生共同参与。
 
郭院长一开场便点出完形谘商与佛学谈「当下」、「觉察」的相似与差异处,引领与会者共同聚焦思考此主题,精致化对谈的方向。曹教授从「当下」的文义开始,说明了西方心理学使用「此时此刻」(here and now),而东方更能接受的是「当下」的用词,加上曹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看见东方文化的独特性,因而将西方的完形谘商,做了本土化的转化过程,让台湾完形谘商能更适用于东方文化,也因此汉传佛教修行所谈的禅观、无我、缘起等,也是曹教授一直以来关注并纳入她「主体性自我」如空性、无我的个人完形谘商理论核心之一。
 
曹教授先介绍了她所整合的东方完形谘商基本思想:「人是整体的」、「有清明的(如实的)觉察能力」、「向上/向善的」、「平等/没有分别心」,接着介绍「现象场」的概念,谈我如何从经验、感官认识形成我的现象场,并与现象场中的人事物互动,形塑成为现在「主观的我」,我在我的主观现象场中,是否是健康具「活络性」,能开放、吸收新讯息、调整自己,还是受过去经验的影响,阻碍清明觉察当下的事实。完形谘商主要目标,即是带着对人的相信,运用创意,为受苦者量身订做「实验」,「体验」到自己现象场中的主观场,从重复的主观场当中,慢慢活络起来,进而有较清明的觉察,如实的看、听,如此,也就有机会重新理解痛苦,这份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受苦者,能产生适切的「选择」,进而才会有所谓「负责任」的结果,这也就是完形谘商的金三角「觉察、选择、负责」。
 
曹教授对「觉察」特别提出「自觉的三个领域:
外界、中界、内界」,特别在「中界」的部分,引发了现场诸多讨论。中界指的是思考、判断、分析、比较等等,中界是人生存必要的功能,但往往也是干扰如实觉察的关键,心理师许多训练,就在于降低中界的干扰,降低语言判断对觉察的介入。郭院长提出「如何在行动时做这样的觉察?」也阐述佛教对「中界」的觉察会更重视与细致,起因于「语言」的造作,包含「内界」对感受、身体感的觉察,都会因为「语言」产生各种遮蔽,曹教授也呼应此观点,提到心理师的训练,便是对「语言」的运用,要更精准的描述内界的内容,方能使内在状态如实浮现。教授也谈到「情绪」做为生存危机的提醒和反映,提醒我们需要去面对情绪,才不至于产生更大的情绪干扰中界的判断。
 
最后来到关于人、我的核心立场,曹教授所发展的「主体性自我」,以「我」王国国王来表示这个主体性自我是宽大、无私、公正、有能力的国王,所有的特质都是臣子,国王需要重视这些臣子,并且去爱与、管理、接纳,因为这样才会是一体、完整,更确切的说,这个国王其实是「虚位的/无我」的,因为当所有特质都不在,就可以发现这个国王并非实体的我。郭院长接续此主张,扩展到佛法的历史脉络,对此佛教谈及「灵魂」、「轮回」、「假名」等论点,分享佛教并不是压抑我、否认我,佛教让我虚掉,是让我不用被过度放大,或者以某个面向就自称为我而深信执着,这样的立场在佛教与曹教授的理论当中是一样的。院长也借此指出佛教极微核心的修行之道-去我执、无我的真谛。
 
这样的连结与相应中,激发与会者日常生活的联想,纷纷针对日常生活的实践与运用提问,让此对话从理论到概念、概念到经验、经验到日常话题蔓延开来,这不就是佛教强调解行并重、实践修行吗!曹教授最后以「慈故而勇」的精神与态度做结尾,鼓励了我们帮助他人时,面对受苦者,慈悲而后以勇做为基础前进,佛法当中则以信而生坚定,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窗外雨过天晴,阳光再度照进会场,郭院长与曹教授在礼物交换的现象场中结束这丰富又落实的对谈讲座。


台湾完形谘商学派督导曹中玮教授演讲「当下与完形相遇-完形谘商与佛学之个人观点」。
 

研究计画总主持人暨佛教学院院长郭朝顺教授主持讲座。
 

现场有来自佛教学系、心理学系等约30名师生共同参与。图中前为佛教学系曾稚棉教授。
 

讲座最后,郭朝顺院长代表研究中心致赠礼物,曹教授也赠与其着《遇见完形的我》与《当下与你真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