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於 11 月 19 日舉辦佛教教學工作坊第二場講座,邀請台灣大學哲學系李勝海客座副教授,以「中觀知識論:清辨對陳那理論的繼承與更改」為題,引領現場師生深入探討印度佛教哲學中兩位重要思想家——中觀派論師清辨(Bhāvaviveka)與因明學大師陳那(Dignāga)之間複雜而精細的思想交織。
李勝海老師以清晰架構爬梳「中觀知識論」的發展脈絡,首先介紹龍樹之後,印度佛教學界對「認識正確性」與「量」的多種嘗試,並指出清辨作為中觀自續派的代表,其論證方式深受陳那因明學的影響。然而,清辨並非全盤接受,而是在吸收陳那邏輯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具有中觀特色的修正,使中觀論證更具理性化與方法論意識。
在自相(svalakṣaṇa)與共相(sāmānyalakṣaṇa)議題上,李勝海老師說明,清辨在概念上承繼陳那區分現量與比量的基本框架,但同時也保留阿毗達磨傳統對自相、共相的理解,使其語義學更貼近部派佛教的基礎論述。這種「兼採二系傳統」的特色,是清辨知識論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之一。
在「現量」的討論中,李老師提到,清辨接受陳那主張現量必須「離分別」,但他採用了阿毗達磨對「分別」的分類,主張前五識雖具自性分別,但仍可視為無分別現量。此一詮釋顯示清辨既願意援用陳那的理論,又試圖將其調和於更廣泛的佛教哲學傳統中。
講座中特別引起討論的是清辨對「自證分」(svasaṃvedana)的否定。陳那認為心識具有「自證」功能,是量果的重要組成,但清辨不僅在《中觀心論》中否定自證分,甚至從龍樹《迴諍論》的傳統出發,論證「識不能反身而知」,以此反駁唯識學的核心主張。李老師指出,清辨否定自證分不只是知識論立場,更與其反對唯識形上學立場密切相關。
在量與量果的問題上,清辨承繼陳那第一種解釋——量乃「帶境相而生」的認知活動,其本質仍是果。李老師強調,清辨透過雙關(śleṣa)的修辭策略,使量與量果的區分更加靈活,同時保留陳那的邏輯精神。
講座最後,李勝海老師總結指出,清辨的知識論並非單純繼承陳那,也不是全然批判,而是一種「在批判中吸收,在吸收中轉化」的創造性詮釋。他重新定義了自相、共相、分別、量果等核心概念,使中觀論證更具哲學深度,也讓後世如寂護、蓮華戒等論師能沿此脈絡展開更精細的知識論系統。
本次講座內容縝密,兼具文本考證與哲學分析,參與師生皆表示收穫豐富,對印度佛教知識論的發展有更深刻的理解。佛教研究中心後續亦將持續推出相關主題講座,歡迎更多師生共同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