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學工作坊——簡佩琦教授談〈跟著地藏菩薩到台灣〉

  • 2025-11-19
  • 佛研中心
從敦煌到九華山,再到台灣:千年地藏信仰的跨地域傳承與再造**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於 2025 年 11 月 17 日舉辦佛教教學工作坊本學期第三場講座,特邀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簡佩琦副教授,以「跟著地藏菩薩到台灣」為題,從造像、文獻、歷史傳說與地域信仰四大面向,帶領聽眾穿越千年視野,探索中國至台灣之間關於地藏信仰的形塑與變遷。講座自古代龍門石窟與敦煌壁畫出發,進而談到五代披帽地藏的興起、宋金時期的脅侍組合成形,最終回到台灣本土信仰中的地藏形象,勾勒一幅宏觀且細緻的宗教文化地圖。
 
從龍門到敦煌:地藏形象的早期發展
簡教授首先回顧中國最早的地藏題記,可追溯至唐麟德元年(664),位於洛陽龍門石窟。龍門早期的地藏多呈「菩薩形」造像,頭戴寶冠,姿態端莊。然而進入敦煌後,地藏的造像風格出現顯著轉變:由菩薩形逐漸轉為「沙門形」,呈現光頭、僧衣、立姿的形象,形成敦煌獨特的地藏樣貌。
敦煌壁畫更展示地藏在唐代的多樣角色——從盛唐時期與觀音並列的脅侍,到中晚唐「僧人形地藏」走向高峰,逐漸奠定地藏作為幽冥界救度者的視覺基礎。
 
《道明和尚還魂記》與「披帽地藏」傳說的興起
講座中特別引起聽眾興趣的是敦煌文獻《道明和尚還魂記》。故事描述僧人道明被冥府誤抓後,親見地藏菩薩真容,並強調「現世寺廟中流傳的地藏形象畫錯了」。菩薩自述其在幽冥界是披帽、持寶珠與錫杖的模樣,也提及金毛獅子(文殊菩薩化現)相伴,要求道明回陽後將其真容「傳之於世」。
此文對後世地藏造像影響深遠,自五代起,「披帽地藏」逐漸成為主流形象,並在宋代絹畫中大量出現,獅子、道明和尚等固定的脅侍組合,也奠定後來「地藏三尊」的雛形。
 
九華山傳說的深化:地藏三尊的確立
簡教授進一步介紹九華山在地藏信仰中的重要地位。新羅王子金喬覺(696–794)來華修行,被認為是地藏菩薩化身,其肉身供奉於九華山,形成「肉身菩薩」崇拜。與其結緣的閔公父子後亦被吸納為地藏的侍者。
由此,「地藏(居中)—閔公—道明和尚」的三尊造像在明清時期固定成形,反映神話、文獻與造像三者的交互建構。
 
台灣的地藏信仰:在地化的再造與功能強化
講座後半段聚焦於台灣地藏造像特色。簡教授指出,台灣地藏形象深受中國後期信仰影響,包括:
  • 五方佛冠(多承明代以來造像傳統)
  • 左持寶珠、右持錫杖的經典組合
  • 常見的諦聽(神獸)坐騎
  • 脅侍經常包含閔公與道明和尚
此外,台灣民間信仰更強化地藏的「幽冥救度」角色。由於台灣歷史上族群械鬥、政治清鄉等事件造成大量死亡,地藏往往被視為能「拔苦度亡」的重要保護神,形成比中國更鮮明的救度層次。
簡教授以板橋慈惠宮的案例為例,指出地藏信仰如何與地方歷史創傷記憶連結,成為安撫亡靈、調解人心的重要宗教力量。

講座最後,簡佩琦教授總結指出,中國敦煌的早期沙門形地藏與台灣成熟的五方佛冠造像,分別代表地藏信仰時間軸的最前端與最末端,中間千年仍有許多研究空缺有待填補。然而,台灣地藏信仰所承接的,正是中國千年宗教傳統的成果與變形;而地藏作為幽冥救度者的形象,則在台灣被重新激發、深化,展現出跨文化、跨地域的在地再造力量。
此次講座內容豐富,圖像、文獻與歷史兼具,令與會師生對地藏信仰的多層面發展有更深刻的理解。佛教研究中心期盼未來持續推動相關研究與教學交流,讓更多經典信仰在當代得以重新被看見、理解與發揚。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