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回顧】 Jens Reinke-台灣佛教的社會參與及全球化之下佛教靈性照顧的再思考 Jens Reinke

  • 2025-03-28
  • 佛研中心
  在這場以全球化脈絡之下臺灣佛教靈性照護為主題的演講中,現任荷蘭自由大學宗教與神學院的Jens Reinke(黃穎思) 助理教授分享他關於佛教靈性照護的跨國比較研究,同時深入探討臺灣佛教團體在此領域的發展與挑戰。他指出「靈性照護」一詞原本源自基督宗教的牧靈傳統,早期由神職人員提供病患、受刑人、軍人等心靈與情緒支持,如今則擴展為多元宗教與世俗化並重的照護方式。歐美許多大學的宗教學系所也在近一二十年開設宗教師訓練的相關課程。
  以荷蘭為例,最初為因應受刑人對佛教靈性關懷的需求,2000年起佛教的靈性照護獲得官方認可,並逐步在政府和民間層級制度化與專業化,更設立佛教督導委員會並納入大學課程。佛教靈性輔導人員往往不分宗派,強調以當事人為中心,結合佛教與世俗的正念技巧提供支持。
  至於臺灣,儘管以人間佛教為基礎的慈濟等團體已在醫療、矯正、國防等場域展開靈性關懷服務,但整體制度尚未完全成熟,且受限於政教分離的法規架構,使宗教師在公立機構中的角色不如荷蘭明確,也不像在荷蘭那樣採取政府與民間部門合作的型態。有趣的是,Jens Reinke 提到,臺灣的靈性照護有時雖由佛教團體提供,但實際服務對象可能涵蓋基督宗教信仰的原住民,呈現出跨宗教、跨文化的實務樣貌。
  現場有同學提問:「靈性的定義為何?這個來自基督教背景的詞彙,能否適用於像佛教這樣來自亞洲的宗教傳統裡?它是否會誤導我們對佛教的理解?」也有同學好奇,歐美大學宗教學系所的宗教師訓練具體課程內容為何?Jens Reinke 回應指出,這些正是他研究中關注的焦點。他認為「靈性」一詞在全球化語境下已被重新詮釋,不再限於特定宗教框架,反而提供一個開放的對話空間,讓佛教也能以自身獨有的方式參與公共照護領域。此外,他也認為,靈性的概念需要透過實際田野和個案調查來重新界定、聚焦其定義。現今歐美大學的宗教師課程多會結合各種傾聽、關懷、心理輔導的技巧,結合各宗教原有的經典和修持教育。然而,照護實務現場的複雜情境,使得宗教師或靈性輔導人員需要更多以對象為中心的傾聽、陪伴、接納與靈活的彈性調整,而非僅以自身宗教出發來宣說自身教法。
  他最後也強調,他的研究運用「多點場域」與「多重位置」的田野方法,從多個互相關聯的社會場景中理解佛教靈性照護的在地實踐,並探問在全球現代性壓力下,如何實踐「更好」的佛教臨終照護。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