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Scherer教授從傳統佛典中對於人類欲望的放任踐行與克服的角度談起,他借用了酷兒理論(Queer)的主體性與歸屬感並融入佛典脈絡,以說明兩者之間的張力。他重新詮釋了早期巴利佛典本生故事(jātakas)中阿難受到誘惑的故事,並引用了荷蘭藝術家Patrick de Vries創作的一些當代佛教繪畫插圖;隨後,他的討論重點集中在佛教哲學與跨性別的酷兒理論之間可以相互借鏡與可能限制之處。他同時也對於一些跨性別佛教團體的行為表現與多樣性進行反思,提出建立「酷兒佛法學」(Queer Dharmology),以反映當前社會景象並找到自我定位,同時參與對「受壓迫者」的解釋,也重新思考佛教哲學的概念,進而能夠解放這些被邊緣化的受壓迫者。
Dr. Nadeau教授從傳統佛典與星雲大師的教學中,歸結出實踐佛法的三個重要轉向,包含:一是從來自古印度思想的身心二元論轉化為否認永恆主體存在的佛教無我觀,二是從追求個人解脫的上座部佛教走向帶領世間眾生脫離苦難的大乘菩薩慈悲觀,三是從上座部佛教對於在家佛教徒的儀式主義、形式主義的批判轉化為重視現世生活人間佛教,從緣起性空的角度來看,萬事萬物雖然本質無固定但卻是相互關聯的,他認為這些轉化的重點並不在於「批判」本身,而是要提供信仰者繼續前進的動力。而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是僧俗在同一道路(解脫道)上的不同階段,都是為了在輪迴中找到救贖、為了現世生活的超越與轉化而努力。
Dr. Devido教授透過震華(1909-1947)在1942年所編纂的《續比丘尼傳》與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中所收錄有關婦女出家的資料,分析受到西方思想傳入、五四運動的影響,民國初期(約1930年代到40年代)教界人士對於佛教性別意識的討論,例如誰可以/應該成為比丘尼?在家女眾應該如何修持?當時的佛教人士對於佛教婦女出家/在家修持問題的態度分歧,並且提出「佛化家庭」的概念,討論女性究竟出家或在家能更好促成此一理想。他以太虛(1890-1947)、印光(1862-1940)與陳海量(1909-1982)等人的相關表述為例,說明此一議題的討論在當時中國社會中不僅是道德倫理議題,更反映出面對民初國家草創的環境,不同性別的佛教徒針對如何達成社會公平正義,有著分岐卻深受家國議題的影響。
Dr. Nicolaisen教授對比了釋昭慧法師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Peter Singer關於動物倫理學的一項討論,即「幾隻貓等於一個人?」他認為同樣重視動物生命價值的兩人,昭慧法師從緣起、菩薩思想出發,認為行動會產生結果,而它是「向上推溯而達於無窮」的一種開展,因此他強調慈悲與無我;而Singer則從自然主義(Naturalism)與意識的神經基礎(Neural basis of consciousness)出發,提出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強調理性以及方法學上的個人主義。因此,當兩人進行對話時,昭慧法師從慈濟的利他事業、以及關懷生命協會的工作,說明佛教的慈悲是眾生平等、法性平等與佛性平等,自它邊界都消融了;而Singer也認同慈濟「更重視傳播愛與慈悲,而不是證明它每花一美元獲得了最大的善果」,但這卻是Singer提倡之理性的有效利他主義的核心宗旨。
Dr. Scherer等四位教授在發表完畢後,與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鄭維儀、林欣儀與鄭汝恩教授等進行綜合座談,就上述議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提問交流,在場與會者亦踴躍發言提問,,期望未來能夠有機會再進行更深入的佛教與倫理課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