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心理疗癒」第一次学术社群活动

  • 2021-09-30
  • 佛研中心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110学年度「佛教与心理疗癒之理论与实践」总计画,第一次学术社群活动于924日在佛光大学云水轩举行,Zoom视讯同步。除了校内佛教系与心理系师生,也有来自政治大学的李维伦教授、慈济大学彭荣邦教授、东华大学翁士恒教授带领师生一同参加。共19名校内外计画成员等与会。
 
本次由「佛教与心理疗癒之理论与实践」总主持人、佛光大学佛教学系郭朝顺教授,报告「佛教心理疗癒模型刍论」,尝试从佛教哲学角度建构佛教心理疗癒的理论模型,其报告内容重点摘要如下:
 
(一)佛教的存有论:由缘起性空及「世间」与「出世间」两层存有谈起,指出相应而有「世间意识」与「解脱意识」等两种意识活动。
 
(二)自我的结构:阐述佛教的自我观,即从初期佛教的「五蕴和合」,随着禅修体验而发展八识理论。在八识之中可分别出「世间」与「出世间」两种意识活动,前者关注世间生活安乐,后者萌发于试图解消病死等终极苦的心理。由于佛教自我的多层性,即五蕴可层层分别且叠加而成整体之我,然而世人之苦痛即在分别执着五蕴之色、受、想、行、识为我,未能理解自我其实是缘起和合之我。
 
(三)世间的性质为「苦」与「无常」:与「无常」相关的重大议题是「死亡」。而《大智度论》「三世间」的说法,将世间分为五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世间即是为执着为「神」——超越的存在,国土世间被计着为神所居之世界,但这两重世界皆是依五蕴的活动而生起。
 
(四)佛教的惑与病:首先是惑与业,其中「惑」有认知上的见惑以及情感上的思惑,是可与心理学对谈的项目。然后反思佛教尚待发展一套病理学,并可与心理学合作以开展对诸苦、病的细部理论。
 
(五)佛教的心理治疗方法:分为自力疗癒与他力疗癒之道来说。有关自力疗癒,借由天台宗的三观说,又可再分为三,即由空观而「安住死亡」,是为出世间;再而「二度降生」,比喻重回世间安排生命;最终是「中道价值」。
 
本场演讲由于讨论热烈,故郭教授未能讲述全部内容,应与会的心理学家们要求,将于下次聚会时补讲完毕。
 
第二次社群活动时间订为1016日下午,由郭朝顺及翁士恒教授报告。
This is an image
第一次学术社群活动于佛光大学云水轩举行。
 
This is an image
佛光大学佛教学系郭朝顺教授(图中)报告「佛教心理疗癒模型刍论」。子计画主持人、佛教学系曾稚棉教授(图右)、林欣仪教授(图左)与会。
 
This is an image
校外的子计画主持人与会,自图左: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翁士恒教授、慈济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系彭荣邦教授、政治大学哲学系李维伦教授。
 
This is an image
校内的子计画主持人与会,图中、右分别为佛光大学心理学系林纬伦教授、黄国彰教授。图左为佛教研究中心妙书法师列席。
 
This is an image
第一次学术社群活动实体与Zoom视讯同步。子计画主持人佛光大学佛教学系陈一标教授、心理学系黄玉莲教授及助理们线上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