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研究中心「絲路佛教音聲文化研究——以涼州寶卷『念卷』為核心」子計畫主持人覺冠法師,於11月12日至17日赴甘肅武威等地進行河西寶卷音樂采風。

  • 2024-11-25
  • 佛研中心
佛教研究中心「絲路佛教音聲文化研究——以涼州寶卷『念卷』為核心」子計畫主持人覺冠法師,於11月12日至17日赴甘肅武威等地進行河西寶卷音樂采風。

佛光大學佛研究中心執行2024年「文本與圖像、音聲之間的對話」大型整合型計畫,子計畫「絲路佛教音聲文化研究——以涼州寶卷『念卷』為核心」研究計劃主持人覺冠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前往大陸武威市涼州區張義鎮燈山村一組——涼州寶卷傳習所/涼州寶卷研究院采風。採訪人物分別是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趙旭峰老師、省級非遺文化傳承人李衛善老師及非遺文化愛好者們所組成的團隊。有賴於趙旭峰老師的悉心整理和招集鄉里共同維護,涼州寶卷在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同時作為【國家級傳承人】趙旭峰老師的夫人李桂芳、【省級傳承人】李衛善老師的夫人牛月蘭也被這樣的精神打動,戮力同心加入念卷傳承行列。

河西寶卷在河西走廊一帶分佈很廣,本次採訪則是位於大陸武威地區的涼州寶卷。涼州寶卷源於唐代敦煌佛教變文、宋代說經及歷代宣傳宗教、抑惡揚善獨有的民間娛樂活動,是涼州地區獨有的文學形式結合了說唱故事的講述,內容豐富,涵括儒釋道經典、孝道傳承、民間故事等,反應當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社會道德的準則規範。因此涼州寶卷除了有佛教經典文化輸出,也融合了歷朝的戲曲曲風,兼具藝術文化的魅力。可說是傳遞文化和智慧的重要載體,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

據了解,趙老師原先為中文系教書先生,後來從事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文博副研究館員。並將自己所得積蓄贊助涼州寶卷傳習所,時光荏苒,祁連山的霜雪積攢了三十回,才逐漸成立現有的天梯山民間念卷藝術團。據當地老武威人的回憶,早期武威家家戶戶每逢過年過節,也會圍坐一盧,洗手焚香與念卷人進行唸唱;又或是在當地的文化廣場也還能看到,由盲眼的唸唱傳承人搬坐著小椅、拉彈琴弦、敲打簡板,行人圍觀、一唱一接,好生熱鬧。時過境遷,現下已無之前景象熱鬧的踪跡。涼州寶卷也面臨著諸多壓力,隨著時代的快速變化,文化繼承人的凋零,民眾的保護意識薄弱,至於後續是否有人得以繼承及宣揚,則是新的危機。

在武威采風的五日,趙老師及其團隊接續為我們展示,由佛教題材演變的說唱寶卷。如《觀音寶卷》、《目連三世寶卷》等。伴奏樂器有簡板、碰鈴、鼓、及佛教現有法器之一的木魚、鐃鈸、大磬等,教學方式則以師徒口傳心授傳統教學模式。期間更是探討到在寶卷開場有定場詩、結尾有收場詩亦或是迴向偈。而願生西方淨土中的迴向偈則與寶卷相同,只是唱腔不一。現場覺冠法師也為大眾展示現有佛光山迴向偈的唱腔,彼此分享著對專業的熱衷,彷彿千年傳承佛教經文的一幕再次重現。在這個輕鬆愉快的氛圍,樂團中的師母也為我們介紹燈山村特色小吃——火炕烤土豆。覺冠法師也將特地從台灣帶來鳳梨酥與大家分享。

而後一連幾日的採訪中,趙老師都傾力不倦的分享與付出,「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彷彿正是他的寫照。采風最後一日老師也邀請我們一同前往天梯山石窟觀賞他們的念卷演出。武威迎來了初冬黎明的雪,伴隨著表演開始念卷人的吟唱,讓在場大眾都感受到跨越時空、堅定且有力的弘揚傳承,彷彿一代又一代的文明延續的使命在此重演。

涼州寶卷可說是過去歷史文明的見證、現在流動的文物財富、未來傳遞的文化希望。千百年來、薪火相傳也有望於大家逐光而行、行將致遠。

(文/圖 譚偉姬)
這是一張圖片
涼州寶卷傳習所位於武威市涼州區張義鎮燈山村一組。

這是一張圖片
大合照【圖片由右至左】:
  1. 李春連【市級傳承人】;牛月蘭【念卷愛好人】(李師母);趙旭峰【國家級傳承人】;佛教系釋覺冠(中間);
  2. 李衛善【省級傳承人】;李玉萍【念卷愛好人】;李桂芳【念卷愛好人】(趙師母)
這是一張圖片
O天梯山民間念卷藝術團【圖片由右至左】
1.主念人:(1)李衛善【省級傳承人】中右、(2)李春連【市級傳承人】中左
2.和聲人:(1)趙旭忠【區級傳承人】。(2)牛月蘭【念卷愛好人】(李師母)。
(3)李桂芳【念卷愛好人】(趙師母)。(4)李玉萍【念卷愛好人】

這是一張圖片
11月14日市政府安排各地人才前來學習涼州寶卷
這是一張圖片
覺冠老師分享交流佛光山唱腔:願生西方淨土中迴向偈

這是一張圖片

這是一張圖片
趙旭峰老師分享自作書籍《涼州寶卷》

這是一張圖片
張義鎮燈山村特色火炕土豆;覺冠老師分享台灣美食鳳梨酥
這是一張圖片
11月15日天梯山民間念卷藝術團於天梯山石窟演出

這是一張圖片
羊皮卷製作的小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