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陳俊霖醫師主講「榮格心理學、沙遊、佛教文化的對話」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教與心理療癒」研究計畫專家演講系列,在2022年3月25日雲水軒,由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陳俊霖醫師帶來「榮格心理學、沙遊、佛教文化的對話」講題,研究計畫總主持人暨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主持,來自佛教學系、心理學系、宗校系及校外人士等約三十名師生與會。
對話始於「沙遊治療」實務經驗,陳醫師說:沙遊是根基於榮格心理學使用的工具。他提及,沙遊是讓意識、潛意識產生流動,治療師盡最大努力不介入、不指導,讓被治療者在沙盤上開展自己潛意識的世界,創作過程正是被治療者走向個體化的歷程,也就是逐漸成熟獨立。現場陳醫師安排沙箱、物件,徵求一名自願者示範治療師與被治療者的療癒過程,短短幾分鐘,帶現場進入不介入、安靜、觀看的陪伴歷程中,隨後透過陳醫生詢問在場者看到什麼?聯想到什麼?引領大家體驗「自由聯想」的方法,現場不只自願者、觀看者,一同進入個人的意識、潛意識交流,更逐步進入集體潛意識的流動之中。
緊接著,陳醫師進入榮格(Carl Jung)治療師的自傳《紅書》介紹,說明此學派建構於榮格本人潛意識探索經驗的發現,而這個發現非榮格獨有,早在東方早已存在,包括東方哲學、道家、禪修、諸神、煉金術、陰陽等思想可看出,這無疑是榮格建構集體潛意識的重要里程碑,這些存在以文化、神話、象徵性的方式呈現。醫師介紹榮格的「積極想像」、「夢」、「情結」、「人格原型」、「陰影」、「阿尼瑪與阿尼瑪斯(陰陽)」,甚至自性(self)等概念與方法,以「父親/母親,你會聯想到什麼?」讓大家體驗「積極想像」,並從大家的回應中,說明陰性/陽性特質,以生活中討厭某種人為例,介紹陰影對人的影響,以生活事件介紹榮格概念,依此說明榮格學派的療癒目標,重視人的完整性與陰陽平衡。陳醫師再藉被治療者的前中後期沙盤,視覺化呈現人轉化成為獨立完整的歷程。
對話的展開,由郭朝順院長說明「心不斷變化的相似,與沒有一個我點出差異」、「佛教會抑制想像、榮格則積極想像」、以及「神話在佛教當中,主要闡述佛教的輪迴觀、緣起、無我觀」等統整性的比較,讓對話視角來到更全面的角度,深化了陳醫師連結到佛教所談的「無明」,提到受治療者因未覺察、認識,陷入循環痛苦的處境,也呼應了佛教所說痛苦始於無明的真諦。
現場佛教系陳一標教授、心理系林緯倫教授,提問了「臨床上是否可見台灣人對土地公、土地公原型的獨特現象?」、「沙盤是否適用邊緣性人格疾患」等實務經驗,陳醫師回應個人經驗,又延伸出其他宗教、部落等象徵性相似之處,整場對話就在個人、集體、獨特文化、相似文化之間來回穿梭。
活動尾聲,郭院長摘要了療癒的核心精隨:透過不同語言方式的呈現,為的就是讓受苦者表達出說不出來的苦,這正是佛教、心理學領域共同想為受苦者所做的。一場兼具意識、潛意識、集體意識的對話講座,就在充滿久違的陽光下落幕,宛如佛性之光照耀了在場的所有人。
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陳俊霖醫師帶來「榮格心理學、沙遊、佛教文化的對話」演講。
研究計畫總主持人暨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主持。
陳醫師以沙箱、物件,示範治療師與被治療者的療癒過程。
講座吸引跨界人士前來聽講。圖為幸夫愛兒園院長真顗法師,與講師積極交流。
整場對話就在個人、集體、獨特文化、相似文化之間來回穿梭。圖為佛教學系陳一標教授。
郭朝順教授代表研究中心致贈主講人陳醫師謝禮。
現場來自佛教學系、心理學系、宗校系及校外人士等約三十名師生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