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止今心 佛教念住禪法與正念療法

  • 2021-01-25
  • 佛研中心
2021/1/22(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宜蘭礁溪報導)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與心理系跨領域合作,於本月二十日、二十一日兩日,在雲水軒舉行「佛教念住禪法與正念療法工作坊」,邀請各界學者、業界臨床心理師講授、討論,為佛光大學的師生提供豐富多元的觀點與資訊。提到「念住禪法」,通常會想到「四念處」之修行方法,對於「正念」一詞,則易聯想八正道中的「正念」或著近現代西方所提到的「Mindfulness」,而佛教的念住禪法究竟與正念療法,究竟有什麼相關聯,乃至於在現代的實際應用上,會碰出什麼樣的花火?此次工作坊設計此一主題,即為展現兩者之間的特色與差異,並分由理論與實務兩方面的進行。
  佛光大學教務長林文瑛開幕致詞提到:「今天的佛教與心理學的對話只是一個起點,將來會持續與其他領域對話,使我們的學校成為不一樣的學校。因為佛教是我們的特色」,再者,佛教學院院長暨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教授表示:「希望不久能有更大型的研討會,共同處理、討論有興趣之問題」,並且期望透過跨領域,彰顯佛教團體的大學與一般大學不同之處,並期待未來跨領域合作能更加擴大。
  本次工作坊分為兩天進行,每天各兩場。首場以「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方式」為子題,由輔仁大學心理系主任袁之琦主持,並由高雄長庚醫院臨床心理師劉銘雄主講,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劉宇光與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李維倫進行與談。劉銘雄臨床心理師,以「正念取向療法的演進與應用」主題,講解正念與其他心理學派的關係、正念在心理治療裡的應用、正念取向療法的介紹與實際案例。他更從實際案例上,以長期憂鬱症為個案,利用正念療法以及身體回饋進行測量,衡量每個個案的改善程度,肯定正念療法確實具有一定的效果。劉心理師也強調治療師個人亦需要練習專注力,這才能使得治療師與個案都獲得幫助。與談人劉宇光教授提出,情緒是由於多重原因使然,正念無法治療憂鬱的反覆性。李維倫教授一開始則指出「正念究竟是什麼?」的疑問,以及心理學多以科學量化數據證據證明有效性,但此一研究方法實有其限制,並以余德慧之研究及現象心理學方法為例,指出另一種心理治療的理論與策略。於討論環節中,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宗玉媺教授發問時表述,預解決心理之問題,可使用低程度的正念,並且提出佛教正念的次第之說,與西方心理學有何不同的解釋。
  第二場討論以「佛教念住禪法的特色」為子題,主持人萬金川教授,分別介紹主講人中山大學哲學系研究所越建東教授,及與談人劉宇光教授、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呂凱文教授。越建東教授以「佛教念住禪法的特色:從接引『正念』療法地氣的角度來談」為題,討論西方正念療法的渲染,沒有「接」引東方文化之「地氣」,並且提出台灣應該發展自己本土的心理學,例如以儒釋道思想為基礎而發展的修養心理學,會更合乎東方的需求。越教授並分享他在中山大學教授的通識選修的正念課程,將西方正念與東方佛教正念融入其中,及所達成效果。討論時問題針對越教授課程參與者的篩選群體機制、漢傳佛教是否也有與南傳佛教道次第修行相似的次第工夫且同樣可發展出類似的正念課程,同時也探討越教授課程之成效性及與西方正念療法目的性之差別,以及心理問題是否應有東西方文化差異等諸多問題往返論辯。
  第三場子題為「運用正念療法進行心理治療的經驗分享」,此一子題的講者欣明心理成長中心臨床心理師石世明,藉由臨床心理學中的「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CBT-I)的方法結合了正念療法,以「正念介入模式在失眠之運用」為題,說明西方失眠理論的研究,正念療法的演進,一直到他個人如何將正念的方法,結合CBT-I的方式,發展出「正念舒眠五週課程」運用於團體治療上的經驗,並介紹其臨床治療上的成果及條件。石心理師一開始便指出,正念並不是萬靈丹也不是可以輕易直接運用在心理治療上,而是要經過長期的理論研究與實務運用,以及研究反省後,逐步調整其方法,才能恰當被運用於失眠問題之介入,進而解決病人生命中的小苦,而此一方法相較於藥物治療可能有效果。越建東教授則提出佛教也有以睡眠瑜伽(睡前進行光明想),改善睡眠品質一說。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温宗堃教授則補充,佛經談論引致失眠有貪瞋癡、頭痛等原因,慈心能夠解決失眠。石世明臨床心理師,則指出失眠源自於睡前頭腦無法停止思維,而引起生理疾病,不少個案在嘗試CBT-I後,四至五周不僅改善了睡眠問題,同時由於認知上的改變,似乎使得個案對於生命的態度也有所轉變,乃至也會在正念書寫的作業中產生不少智慧之話語。郭朝順教授則提問東方與西方基於不同的典範而形成的人觀或心識觀,使得東西方在心理治療的問題,呈現出類似人文與科學之間的對立,但兩者應該如何調和,方可使二者不致只停留在各說各話的層次。
  第四場,以「佛教學者推動正念療法的經驗分享」,主講人呂凱文教授,以南華大學正念靜坐課程、創立台灣正念學學會的經驗來進行分享。他提到當時林聰明校長考察了,於1960年代創立,是為推動超覺靜坐大本營的美國馬哈希大學,十分欣賞其辦學特色與理念,於是決定將綠色生態、正念等作為南華大學之辦學特色來推展,而當呂教授接任文學院院長之後,便逐步將自己基於《阿含經》的思想及其中修道次第所研發的正念課程,逐步發展為全校必選修之課程。但呂教授也反省了,作為必選修課與以往僅為選修課的正念課程課程,二者之間的效果差異及所面臨的困難。與談人輔仁大學心理系袁之琦主任,對心理學本身具有強烈的自我省思,提出認知與行為,苦與樂,因乘與果乘,皆有著對比,但解行合一、因果交徹應該才是正念或者佛教修行的終極目標。呂凱文教授則回應苦難是世間共通的語言,看見苦的生起,自然產生悲憫,慈悲的心生起,心當下就安頓。另一與談人温宗堃教授則也回應了他個人推動正念教育的經驗,與呂凱文教授不同的是,他並未著力於法鼓校園中推動正念,而是進行社會教育的推廣。於討論環節中,萬金川院長提問正念與醫療行為之差別;呂凱文教授回應正念是教育;温宗堃教授則說,美國將正念療法,定義為公共衛生健康課程。另一則提問,則是目前台灣正念教育證照似乎百花齊放,但是其制度設計,是否會是另一種傳銷制度,在制度崩潰前是否有解決方式。温宗堃教授回應,目前能真正從事正念介入的心理治療者,只有具心理師資格的人,一般獲得正念教師證照資格的人,只能從事正念教育;此外,即便獲得正念教師資格的人,在制度上也有必須定期回訓,層層往上的嚴謹制度;而任何制度或體制也皆無法完全免除不當之人與不當行為的出現,但不能完全否定制度。
  最後於閉幕討論中,林文瑛教務長反映,這兩天議程,在佛教學與心理學上,基於現象上的討論,對於個人有莫大的省思,有關於過度治療及治療副作用問題,十分值得繼續討論。萬金川院長表示,佛教不應該只有義學、哲學的研究,應要有社會學乃至及於人間的每個領域上的研究,並預告未來佛教與心理學的跨域對談將朝向研討會方向開展,以集結更為具體的學術成果。萬院長並且期待本校其他系所合作進行跨域對談合作,探討佛教的經濟主張、人類資源共享等等話題。
本次工作坊,有別於一般論文發表會時間過於匆促緊迫的狀況,主題十分集中,發表與討論也皆有充足的時間,而且對談討論十分深入,是一場十分成功的學術活動。

(文/釋知得、釋演霙 圖 / 蔡素惠)2021.01.22
This is an image
佛光大學林文瑛教務長致詞。
This is an image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萬金川主任暨佛教學院院長致詞。
This is an image
​本次跨域計畫總主持人郭朝順教授暨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致詞。
This is an image
首場由高雄長庚醫院身心科 劉銘雄臨床心理師帶來精彩的「正念取向療法的演進與應用」。
This is an image
第二場由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越建東教授帶來「佛教念住禪法的特色」
This is an image

This is an image